多疣棘蛙

verrucospinosa   Bourret
   

  24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   形态 依据胡健生等(2005)云南景洪和勐腊(4雄、4雌)标本。
  成体:体形甚肥硕,雄蛙体长90.9—117.0mm,雌蛙83.2—113.9mm,身体其他部位量度见表435。头宽扁,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吻棱不显;瞳孔菱形,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,颞褶显著由长短疣粒组成,其前端与上眼睑外缘相接;鼓膜小而明显;内鼻孔之间有两斜列犁骨齿;舌后端缺刻深。
  体和四肢背面皮肤粗糙,各部位均具刺疣,眼后方有横肤沟;背部有数行长短不一的肤棱,有的个体排列成纵行,其间有许多小圆疣,其上均有黑刺;无背侧褶,体侧有5—6个较大的白色疣粒;肛周围及其下方有许多小白疣。
  前肢粗壮,前臂及手长接近体长的1/2,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第一、第二几乎等长,第三指略长于第四指;指端扁平略膨大,前缘近于平切,似吸盘状,微宽于指节,两者可明显分开,其背面有-浅横沟,故似指甲状;指基部关节下瘤甚大,长椭圆形;掌突大而扁平,3个,外侧2个相连,内掌突位第一指基部内侧,外掌突位于第四指基部;后肢较长,其长超过体长的1.5倍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或鼻孔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;足比胫短;趾长顺序为4、3、5、2、1;趾间全蹼或满蹼,外侧瞧间蹼超过长之半;趾关节下瘤大,椭圆形;内脏突长椭圆形,其后端与跗褶相连接;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蹠基部;趾端膨大呈圆形吸盘,但无沟。
  背面棕褐色或褐色,疣粒部位褐黑色,四肢横纹不显或隐约可见;咽喉部有浅棕斑,体腹部和前后肢腹面均为灰白色或黄色,有的个体散有灰斑。
  第二性征:雄蛙前肢适中不显粗壮;颌部和胸部满布疣粒,其上无黑刺(标本采于8月2日),据Inger等(1999)记载本种胸腹部有黑刺;第一和第二指背面有黑色婚刺;具单咽下内声囊;无雄性线。
  蝌蚪:第29—40期的蝌蚪尾部有清楚的斑点,尾末端钝尖。第40期时全长91mm,尾长63mm,下唇乳突3行,中间1行排列不规则;唇齿式为Ⅰ︰5+5/1+1︰Ⅱ(Bourret,1942;Inger,1999)。

鉴别特征

   鉴别特征 体和四肢背面粗糙,背部有数行长短不一的肤棱,体侧有5—6个较大的白色疣粒,所有疣粒和肤棱上有黑色小刺;颌缘和胸部满布疣粒;指、趾端扁平、膨大呈吸盘状。

生物学

  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海拔1400—1600m的山区林间流溪内及其附近,所在环境植被茂密,以常绿阔叶林、灌丛和竹类等为主;流溪内水质清澈,大小石头甚多。白天该蛙多隐蔽在溪边石下或洞穴内,夜间常蹲在水中或岸上长有苔藓的石头上,受惊扰后立即跳入溪水中。

海拔范围

 生活于海拔1400—1600m的山区林间流溪内及其附近,所在环境植被茂密,以常绿阔叶林、灌丛和竹类等为主;流溪内水质清澈,大小石头甚多。

国外分布

   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(沙巴、三岛、潘士班)。

国内分布